首页>寒门天骄(科举) > 第188页

第188页

目录

公孙家算是世卿世禄之家,钟鸣鼎食富贵迷眼暂且不提,最重要的是,身为世家的公孙家,藏书何其多!

公孙瑾从小就在经书堆里长大,刚学会说话就被长辈抱在膝上听文章,家中藏书看了个遍。

如公孙瑾这样的大才,即便记忆里不像萧景曜过目不忘,堪称照相机,但记性也绝不会差到哪儿去。

再加上公孙家一直在权力中枢,耳濡目染之下,既能做锦绣文章,又能参透官场那些弯弯绕绕。

萧景曜进京之后,。

公孙瑾的才学自是不必多说,能坐稳国子监祭酒这个位置,让文武两边的官员全都心服口服,可见公孙瑾的本事。

武将们学问比不过读书人,在念书上不会瞎逼逼,文官……呵,要是公孙瑾真的才学不够,他们早就把公孙瑾给讽刺成奸佞小人了。

同样是跟在官员学习,萧景曜感受到了京官和地方官的区别。

如尹县令,少说多做,带着萧景曜亲力亲为,去乡间地头走一遭,和农户们聊聊天,拉拉家常,去感受真正的民生现状。

公孙瑾则不同,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也不需要他前往田间地头。

或者说,绝大多数京官,都不需要这么干。

他们处在大齐的政治中心,对政治的敏锐度的把控才是最要紧的。

别说官员,就连京城中的平民百姓,对朝堂风向标都比旁的地方的百姓敏锐得多。

公孙瑾在指点萧景曜的文章时,还会告诉萧景曜六部阁老等大臣们的主张,翰林院那帮学士们的偏好,在给萧景曜改文章的时候,只略微改动几句话,就能让萧景曜眼前一亮。

公文写作,还得是官场中的高手。

公孙瑾在指点萧景曜的文章之余,也会和萧景曜聊些别的话题。

这一聊可不得了,公孙瑾惊奇地发现,不管他提到什么内容,萧景曜都能接上话。

上到先秦诸子百家,下至贩夫走卒乡野小调,萧景曜通通都能接上话。

公孙瑾还是第一次碰到如萧景曜这般聪明的后辈,当即大喜过望。

在指点完萧景曜的课业后,还把萧景曜带去了书房。

公孙瑾嘴里的书房,其实算是公孙家的藏书楼。

里面摆了好多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,密密麻麻放满了书。

萧景曜去过的府学藏书楼,里面的书都未必有公孙家的多。

什么叫诗书传家啊?战术后仰。

萧景曜想到自己当初对萧元青开玩笑,说要把府学的珍本都抄一份留给子孙,再加上能在书局买到的正统经史典籍,日后,他们萧家也能算是诗书传家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返回顶部